产品知识
河道砖彩色的着色工艺有哪些?
信息来源:www.ahyonggu.com    发布时间:2025.10.31

河道砖的彩色着色工艺是提升其功能性与景观价值的关键技术,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工艺:

一、表面涂层工艺

通过喷涂、滚涂或浸渍方式在砖体表面施加无机或有机涂料。常用材料包括水性树脂、氟碳涂料等,具备耐候性及抗紫外线特性。施工时需配合底漆增强附着力,表层可形成0.1-0.5mm保护膜。优势在于色彩丰富、施工便捷,但存在5-8年周期性的维护需求,适用于景观要求较高的城市河道。

二、整体着色工艺

在原料混合阶段添加3-8%的金属氧化物颜料(如氧化铁红、铬绿),经850-1100℃高温烧结后,颜料与坯体形成稳定固溶体。该工艺使砖体通体着色,耐磨指数可达6000转以上,色差ΔE值小于2.0,特别适用于高流速河道的护坡工程。但原料成本较基础砖提高约30%。

三、高温结晶工艺

采用二次烧成技术,首烧成型后施加含玻璃熔块的釉料,经1050-1200℃二次烧结形成0.3-1.2mm玻璃质表层。釉料可调配出仿石纹、渐变等特殊效果,莫氏硬度达6-7级,耐酸碱性能提升40%以上。但工艺能耗较传统工艺增加25%,多用于重点景观节点。

四、化学沉积着色

通过离子置换原理,将金属盐溶液(如、)渗透至砖体孔隙,经氧化反应生成稳定着色层。深度可达3-5mm,抗剥离强度达2.5MPa,特别适合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河道修复工程。但需严格控制废水处理,避免重金属污染。

五、生态复合工艺

新兴的生态着色法采用天然矿物与植物提取色素,配合纳米二氧化硅改性处理,在保持砖体透水率(≥0.5cm/s)的同时实现着色。此类产品生物相容性佳,可促进藻类附着形成生态膜,适用于生态修复型河道。

各类工艺的选择需综合考量水文条件(流速、PH值)、景观需求、预算及维护周期等因素。当前发展趋势倾向于开发低能耗(烧结温度降低50-100℃)、高耐久(使用寿命15年以上)的复合着色体系。